找到相关内容195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明末清初禅宗的圆融之路

    典型,也算是佛学在中国的最后返照”(同上)。入清以后,这种调和会通的趋势进一步加强。如关于宗与教的关系,通诱认为,“通宗不通教,开口便乱道”。雍正皇帝也&ldquo...亦可为之。他说:“但于正参之外,一切礼佛念佛等,随缘兼带,任运不废,如寻常穿衣晚饭焉,则净土乃不兼而兼矣。”(同上书,页771)但主张可以兼修的人却占绝大多数。后来,雍正皇帝...

    李利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3151580.html
  • 天台山:“和合文化”的重要渊源

    情谊。清雍正皇帝御封他俩为“和合二仙”,“和合二仙”成了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。寒山拾得的故事是天台山“和合”文化的重要闪光点,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  天台山济公专打不平,...更是“和合文化”极其重要的内容。  上述四方面,是植根于天台山和合文化的重要表现。它不仅被载入众多书籍,如寒山拾得“和合二圣”还是被清雍正皇帝御封过的;而且广为流传至今。这种和合文化的深厚渊源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3651929.html
  • 唐代高僧——德山宣鉴禅师

    佛教禅风耳目一新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份宝贵遗产。  至于雍正皇帝为何两度将德山宣鉴从历代高僧名录中删除,并不是如雍正所批评的那样:“德山宣鉴,平生语言无可取,一味狂见恣肆……如市井无赖小人...唐代高僧——德山宣鉴禅师  陈水章  今天,我们对“当头棒喝”或“当头一棒”等成语耳熟能详。对金庸《卢鼎记》中的绝世武功──“德山棒法”,更是津津乐道。对佛教经典中的传灯、燃灯等典故也不陌生。对雍正...

    陈水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20168273.html
  • 永明延寿禅师的生平及其佛学思想述论

    [关键词] 永明延寿禅师 禅宗 法眼宗   永明延寿禅师奠定了北宋以来中国汉传佛教发展的总趋势,即禅宗与其他各个宗派的互补互融,把印度佛教彻底汉化,与宋明理学互为表里。因此,清朝雍正皇帝赞誉他为六祖...》一卷,《神栖安养赋》一卷,《定慧相资歌》一卷,《警世》一卷,均存。这些著作,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《宗镜录》。正如清·雍正皇帝所说:   朕谓达摩西来以后,宗门中,述佛妙心,续招慧命,广...

    李尚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4741485.html
  • 再现内蒙古兴和县佑安寺往昔峥嵘

    巧尔基庙的扩建初见规模。雍正十年(公元1732年),巧尔基庙和青海互助县郭隆寺同时修建竣工,并敬意请雍正皇帝赐予庙名。当时察哈尔八旗噶尔丹军已平息,人民安居乐业,故御赐名“佑安寺”。青海互助县郭隆寺为“...融入了汉传、南传佛教,并兼有蒙古“萨满老教”,是多教一体的综合古刹。该寺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,清康熙三十年前后重修与扩建,雍正十年完工,寺庙占地面积300余亩,建筑庙宇669.5间,全盛时期额定喇嘛209...

    武峰

    |内蒙古|佑安寺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02/1831402988.html
  • 云居寺展出《龙藏》木经版

    厘米也要有五六十年树龄。而实际取材时砍掉的梨树,恐怕树龄多在百年以上。   王艳华介绍,《龙藏》之所以称为《龙藏》,是因为它奉雍正皇帝御旨而雕刻,每卷首页又均有雕龙万岁牌。这是清代惟一也是中国最后一次官刻汉字大藏经。   梨木“惟秋冬收脂时采买锯板,方得平整不翘。”当时梨木板材的置办,成为刻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。   因所需板片要求严格,在京师实难采买。雍正派了两位亲王到山东督办采买,每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龙藏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1/10333820173.html
  • “第一神童”宁铂出家为僧是悲剧吗?

    造的智慧的结晶。 可是,宋代以后,中国佛教逐渐式微而走向衰落。特别是清代雍正皇帝废除度牒和戒牒制度以后,什么人都可以出家为僧,以至于有的佛教道场成了藏污纳垢之地。宋以后佛教文化的衰落,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出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佛教视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3/16142036408.html
  • 佛教常用“呗器、器物、服装”的简述(二)

    是起源於清朝雍正年间江苏扬州高旻寺的一位和尚的故事。这一则故事是这样的:  “清朝康熙年间,出了一样玉琳国师,此人乃是经识心达本的得道高僧。雍正皇帝仰慕其人,无奈他已圆寂。所以只好派人四处找他的后代得法门人,以便亲近护持,续佛慧命。”  正当那个时候,扬州高旻寺住有一位癞头和尚;他自称是国师的徒孙,所以住持僧就把他送进京师,面见皇帝去了。那知道:雍正皇帝见他貌不惊人、道不出众,当下非常不悦,说他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21440918.html
  • 祥云法师著:佛教常用呗器、器物、服装简述(二)

    不见经传。据传说:是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江苏扬洲高昊寺的一位和尚的故事。这一则故事是这样的:  ‘清朝康熙年间,出了一位玉琳国师,此人乃是已经识心达本的得道高僧。雍正皇帝仰慕其人,无奈他已圆寂。所以只好派人四处寻找他的后代得法门人,以便亲近护持,续佛慧命。  正当那个时候,汤州高旻寺住有一位癞头和尚;他自称是国师的徒孙,所以住持就把他送进京师,面见皇帝去了。那知道:雍正皇帝见他貌不惊人、道不出众,...

    祥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35441041.html
  • 赵州禅的特色

    成了律宗的道场。元朝的时候有位临济宗的禅师又把这个地方恢复成为禅宗的道场,叫做“格律为禅”。此后,一直到明清,这个地方仍然是禅宗的道场。清朝雍正皇帝对赵州和尚的禅风、语录曾经赞赏有加。在《御选语录》里,雍正皇帝专门为赵州和尚的语录写了一篇序文,认为赵州和尚是达摩以来、六祖以下一个非常有特色的、见地非常透彻的大禅师。当然我们不一定要以雍正皇帝的“金口玉言”作为判断标准,但是,我们都知道,雍正皇帝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45341848.html